Skip to content

《死亡回忆》

《死亡回忆》涉及的是人类生命中最神秘的话题——死亡,但本书畅销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穆迪博士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濒死现象的人。

近代濒死体验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Albert Heim)。在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后,海蒙开始对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产生了兴趣。他研究了30名幸存者,包括战争中受伤的战士、从建筑物上掉下来的建筑工人、差点被淹死的渔夫等等。他发现,30名坠落幸存者中,95%的人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平静和快乐。

海蒙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后来者。1903年,英国作家F.W.H.麦尔斯完成两卷本的《人性及其在肉体死亡时的存留》;1907年,詹姆斯.H.海斯洛波在美国发表论文《垂死者的幻觉》,影响很大。192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出版了《临终幻觉》。这个时期,濒死研究得到了广泛支持。

1959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卡里斯•奥西斯(Karlis Osis)通过分析详细记录病人死亡过程体验的几百份调查表,继续海蒙的研究。1972年,他还在冰岛心理学家厄兰德•哈拉德桑(E.Haraldsson)的帮助下,跨越种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扩展到印度。

20世纪70年代,依阿华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拉赛尔•诺依斯和罗伊•克莱蒂一起,对个别人的自传性陈述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泰斗卡尔•古斯塔夫•荣格(Karl G. Jung)。

雷蒙德•A•穆迪算是后来者。他最初研究的是伦理学、逻辑和语言哲学,后来兴趣转向这一领域。1972-1974年间,雷蒙•穆迪博士收集了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从中归纳出濒死体验最一般的要素:飘离身体;通过黑暗隧道;朝一束光升去;与朋友亲戚相会;一生的全景回顾;不情愿返回身体;对时空的非凡洞察力;被救治后的失望感。《死亡回忆》便是这一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忆》一经出版,便以其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态度赢得了医学界同行的认可。穆迪博士列出的要素在后来的濒死体验报告中都有类似描述,从而证实了海蒙、奥西斯、诺伊斯和克莱蒂的研究。而且,穆迪博士的研究也改变了这一领域相对零散的状况,使濒死现象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濒死现象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开始作为一个概念流行开来。

穆迪的研究还启发了新一代濒死体验研究者,其中最杰出的有: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麦克尔•B•萨鲍(Michael Sabom)博士,麦尔文•莫尔斯(Melvin Morse)博士等。

如今,濒死体验已经越出了学术研究的圈子,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野。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据美国著名的统计公司盖洛普公司调察估计,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如果算上儿童,这个数字将更加可观。

在国外科学家对濒死体验展开研究几十年后,中国也终于出现了介绍濒死体验的文章。例如,《中国青年报》在2000年6月7日,就曾刊出了系统介绍濒死体验的文章《人是如何辞世的》。2006年,《北京科技报》也刊出专题文章《唐山大地震濒死体验调查》,并有多家报纸和网站对这一文章进行了转载和报道。

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开始了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以及其合作者、天津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建勋对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并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和《大众医学》等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濒死体验引发人们兴趣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将对精神病学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意义,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哲学、死亡态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